因此只要符合台電規範,儲能案場就能協助台電強韌國家電網。
一名烏克蘭女性向《CNN》透露,自己的丈夫在2022年戰爭爆發之際便自願參軍,然而烏克蘭軍隊至今仍沒有服役期限的相關規定,讓她根本不知道丈夫何時能夠返家、與家人重聚。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 )16日簽署新的軍事動員法,規定所有18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都必須至烏克蘭軍隊登記註冊,以使徵兵過程更加精簡、效率。
美軍司令:再不援烏,俄羅斯幾週內砲彈優勢將達10比1 烏克蘭百萬難民出逃,歐盟史無前例啟動「臨時保護指示」計畫給予一年庇護 徵兵制的本質是一種軍事奴隸制度,日本視之為「違反本人之意思的苦役」的違憲國家行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Photo Credit: Eurostat 議員質疑合法性,專家:可能迫使烏克蘭男性放棄公民身份 《CNN》消息指出,烏克蘭外交部將暫停為其海外18至60歲的男性公民提供領事服務,除非他們的申請是以返回烏克蘭為目的。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另一名在加拿大留學的21歲烏克蘭男性則說:「我清楚明白我們的國家正發生戰爭,所以我也不能說這項措施是不對的,但它確實讓我和當地烏克蘭使館產生了距離。新聞來源 Ukraine suspends consular services for military-age men in draft push(Reuters) Ukraine war: Kyiv tightens pressure on fighting age men abroad(BBC) Ukraine tightens pressure on military age men abroad as part of wider mobilization rules overhaul(CNN) Zelensky signs law overhauling Ukraines mobilization rules(CNN) 延伸閱讀 烏克蘭國會通過動員法,俄軍空襲各地能源設施。
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顯示,截至今(2024)年2月,約有423萬名烏克蘭人逃離國家前往歐盟尋求臨時保護(temporary protection),其中約有21%(約89萬人)是成年男性。烏克蘭政治分析學者Volodymyr Fesenko表示,該國外交部正試圖藉此迫使役齡男性遵守新通過的軍事動員法,要求他們向軍隊提交個人資料。基此,未來只要伊朗的威脅不減弱,並且持續深化與中俄的同盟關係,就會加速西方國家協調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並強化這種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及西方國家的同盟體系。
哈瑪斯恐攻親手將以色列「向右轉」 回到以色列國內政局,以色列在2000年後的政治光譜就已開始持續右傾,而這種政治傾向除了使以巴關係升溫外,對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似乎並未造成太大影響,以色列甚至在2020年,納坦雅胡就任總理期間,相繼與阿聯及巴林及摩洛哥等三個阿拉伯國家建交。10月7日當天的罹難者大多是因為相信能與加薩人和平相處,而選擇在南地生活,並且大多平常就與進入以色列地的加薩人一同工作,然而10月7日的恐攻,卻粉碎了以色列對於與加薩和平共處的最後一絲期待,使得未來以色列右傾的速度恐怕只會更加快速。雖然納坦雅胡在執政期間爆發多起爭議,更因為推動司法改革案使以色列在去年爆發大規模抗議,使得以色列政府多次陷入僵局,亦造成以色列政局不穩,但是這並不影響以色列政治氛圍右傾的事實。一個以美國為首的「中東聯盟」似乎正悄然生成。
因此,以色列群眾在10月7日過後對國內安全情勢更加不安,這種不安感不僅不會使以國左派復興,反而會使其右傾的速度加快,而以國選民對納坦雅胡及其團隊的不滿將僅止於納坦雅胡個人層級,最可能的結果是如2021年的議會選舉般,尤其他右翼的領袖或政黨組成新的以色列政府,以國選民對納坦雅胡的不滿應不會擴至對整體的政治光譜傾向。然而此次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卻似乎促使中俄兩國「原形畢露」,不僅深化了伊朗與中俄三方的同盟關係,亦使這種同盟關係從各方「心照不宣」的情境逐漸浮上檯面。
伊朗、中國及俄羅斯的同盟關係早已不是新聞,三方多年來建立多項軍事合作,包括伊朗在俄烏戰爭期間,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及彈道飛彈,以及今(2024)年3月中旬三國在阿拉伯海的聯合軍演等。文:吳沐恩(智庫研究員) 台灣時間4月14日清晨,伊朗對以色列發射超過300枚無人機及飛彈,是伊朗建國以來首次對以色列直接動武,以色列亦於4月19日反擊伊朗,空襲伊朗多個目標,甚至包含伊朗核武發展重鎮伊斯法罕(Isfahan),中東情勢快速升級(escalate)。相反,以色列傳統左派的政治光譜可能會在大選後大幅式微,能存活的恐怕僅剩中間偏左的「梅雷茲黨」(Meretz),而這種結果很大程度可能與該黨前國會議員戈蘭(Yair Golan),在10月7日當天前往加薩地帶救出人質的英勇表現有關。尤其去年哈瑪斯(Hamas)突襲以色列南地多處時,殺害的以色列超過1400人中,大多是左派的支持者。
但中國及俄羅斯過去在中東仍扮演的相對「和平」且「中立」的角色,如中國去(2023)年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朗兩國恢復建交,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更在去年10月以哈戰爭爆發前期,與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通話,盼促以哈雙方停火。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空襲中除了美國、英國及法國向以色列提供支援外,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海灣國家,亦紛紛提供各項情報支援,約旦更直接派出F-16參與攔截伊朗的無人機及巡弋飛彈的任務。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在去年11月21日的報導指出,納坦雅胡的政治生涯大概率會在以色列下屆大選中結束,但這僅代表以色列群眾對納坦雅胡個人及其身邊親信的不滿而已,而絕對非以色列左派的復辟。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東問題資深研究員庫克(Steven A. Cook)今年4月18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文表示,阿拉伯國家此次支援以色列並非出於對以國的支持,尤其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感到畏懼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在去年11月21日的報導指出,納坦雅胡的政治生涯大概率會在以色列下屆大選中結束,但這僅代表以色列群眾對納坦雅胡個人及其身邊親信的不滿而已,而絕對非以色列左派的復辟。文:吳沐恩(智庫研究員) 台灣時間4月14日清晨,伊朗對以色列發射超過300枚無人機及飛彈,是伊朗建國以來首次對以色列直接動武,以色列亦於4月19日反擊伊朗,空襲伊朗多個目標,甚至包含伊朗核武發展重鎮伊斯法罕(Isfahan),中東情勢快速升級(escalate)。
一個以美國為首的「中東聯盟」似乎正悄然生成。相反,以色列傳統左派的政治光譜可能會在大選後大幅式微,能存活的恐怕僅剩中間偏左的「梅雷茲黨」(Meretz),而這種結果很大程度可能與該黨前國會議員戈蘭(Yair Golan),在10月7日當天前往加薩地帶救出人質的英勇表現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空襲中除了美國、英國及法國向以色列提供支援外,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海灣國家,亦紛紛提供各項情報支援,約旦更直接派出F-16參與攔截伊朗的無人機及巡弋飛彈的任務。然而此次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卻似乎促使中俄兩國「原形畢露」,不僅深化了伊朗與中俄三方的同盟關係,亦使這種同盟關係從各方「心照不宣」的情境逐漸浮上檯面。尤其去年哈瑪斯(Hamas)突襲以色列南地多處時,殺害的以色列超過1400人中,大多是左派的支持者。雖然納坦雅胡在執政期間爆發多起爭議,更因為推動司法改革案使以色列在去年爆發大規模抗議,使得以色列政府多次陷入僵局,亦造成以色列政局不穩,但是這並不影響以色列政治氛圍右傾的事實。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東問題資深研究員庫克(Steven A. Cook)今年4月18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文表示,阿拉伯國家此次支援以色列並非出於對以國的支持,尤其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感到畏懼。相反,阿拉伯國家這次出手協助以色列顯示,相比對以色列的畏懼,阿拉伯國家顯然更在意伊朗持續升高的威脅,這充分展現了阿拉伯國家在威脅層級上的先後順序。
伊朗、中國及俄羅斯的同盟關係早已不是新聞,三方多年來建立多項軍事合作,包括伊朗在俄烏戰爭期間,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及彈道飛彈,以及今(2024)年3月中旬三國在阿拉伯海的聯合軍演等。10月7日當天的罹難者大多是因為相信能與加薩人和平相處,而選擇在南地生活,並且大多平常就與進入以色列地的加薩人一同工作,然而10月7日的恐攻,卻粉碎了以色列對於與加薩和平共處的最後一絲期待,使得未來以色列右傾的速度恐怕只會更加快速。
但中國及俄羅斯過去在中東仍扮演的相對「和平」且「中立」的角色,如中國去(2023)年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朗兩國恢復建交,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更在去年10月以哈戰爭爆發前期,與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通話,盼促以哈雙方停火。區域危機升級下的中東新聯盟? 中國在伊朗空襲以色列後,聲明表示以色列與伊朗的直接衝突是以哈戰爭的外溢,並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克制,避免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隨後卻又在4月16日透過其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讚賞伊朗對以行動,認為伊朗空襲以色列的行為是「有限度的」,更引述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話表示,「中伊是全面戰略夥伴,中方願同伊方穩步推進各項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中伊關係取得更大發展」。
哈瑪斯恐攻親手將以色列「向右轉」 回到以色列國內政局,以色列在2000年後的政治光譜就已開始持續右傾,而這種政治傾向除了使以巴關係升溫外,對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似乎並未造成太大影響,以色列甚至在2020年,納坦雅胡就任總理期間,相繼與阿聯及巴林及摩洛哥等三個阿拉伯國家建交。因此,以色列群眾在10月7日過後對國內安全情勢更加不安,這種不安感不僅不會使以國左派復興,反而會使其右傾的速度加快,而以國選民對納坦雅胡及其團隊的不滿將僅止於納坦雅胡個人層級,最可能的結果是如2021年的議會選舉般,尤其他右翼的領袖或政黨組成新的以色列政府,以國選民對納坦雅胡的不滿應不會擴至對整體的政治光譜傾向。
基此,未來只要伊朗的威脅不減弱,並且持續深化與中俄的同盟關係,就會加速西方國家協調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並強化這種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及西方國家的同盟體系日前兩名男子在英國被指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其中一人據報導曾為執政的保守黨一位著名議員擔任議會研究員。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function(s,e,n,c,r){if(r=s._ns_bbcws=s._ns_bbcws||r,s[r]||(s[r+_d]=s[r+_d]||[],s[r]=function(){s[r+_d].push(arguments)},s[r].sources=[]),c&&s[r].sources.indexOf(c)。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間諜案的報導,他形容事件是旨在「抹黑和打壓中國」,又指所謂「中國間諜威脅論」在歐洲輿論場並不新鮮,近年來更是每每在中歐雙方高層互動前後,就會出現新一輪炒作,促德方摒棄冷戰思維,停止藉由所謂「間諜風險」搞反中政治操弄。
Photo Credit: CLEMENS BILAN/EPA-EFE/REX/Shutterstock / BBC News 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歐洲議會選舉頭號候選人克拉(Maximilian Krah)一年前曾駁斥關於其助手為中國游說的指控。3月25日,美國和英國指控中國政府對數百萬人進行網路間諜活動,其中包括議員、學者和記者,以及國防承包商等公司。
德國內政部長南希・費瑟(Nancy Faeser)表示,有關指控極為嚴重,「若證實有人在歐洲議會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將是對歐洲民主從內部而來的攻擊」。克拉在歐洲議會中的同事、同為德國另類選擇黨成員的西爾維婭・利默(Sylvia Limmer)在X(前身為推特)上表達憤怒,她發文稱在過去五年中,克拉因為其「在中國、俄羅斯、美國、以色列、婦女等問題上的立場」,一直是黨內同事的麻煩。
他們毫不掩飾對民主和法治的蔑視。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彼得・拜斯特倫(Petr Bystron)被指收受俄羅斯虛假訊息網路的資金,但他否認有關指控。歐盟27個成員國將於6月6日至9日舉行歐洲大選,克拉是主要候選人之一。德國另類選擇黨此刻正在凖備今年的歐洲議會選舉,間諜案令該黨陷入尷尬。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德國另類選擇黨發言人補充指出,關於「克拉先生的一名僱員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捕的報導,非常令人擔憂」,正等待檢察部門進一步調查。檢方稱在東部城市德勒斯登(Dresden)拘捕他,指他向中國情報部門洩露有關歐洲議會的資訊,並涉嫌監視在德國的中國異議人士。
」 最近幾週,該黨選舉名單上的二號人物彼得・拜斯特倫(Petr Bystron)也受到批評,他被指收受俄羅斯虛假訊息網路的資金,他否認有關指控。」 接二連三的間諜案 「Jian G」被捕前一天,兩男一女德國公民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被捕。
克拉表示,他從媒體上獲悉助理被捕,若指控屬實會立即解聘他,他在聲明中稱「為外國從事間諜活動是一項嚴重的指控」。Photo Credit: CLEMENS BILAN/EPA-EFE/REX/Shutterstock / BBC News 德國接連拘捕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人士。